上次談到出埃及之前的經濟背景,今次談出埃及的結果。將結果和開始對比,我們就可以看出摩西(當然是出於耶和華神的智慧)贏得多麼的漂亮,相比法老是輸得有多慘。
我們日常說: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。」,其實並非百份百準確。且看出:12:37-38。
37 以色列人從蘭塞起行,往疏割去,除了婦人孩子,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。 38 又有許多閒雜人,並有羊群牛群,和他們一同上去。
跟隨摩西出埃及的,除了以色列民之外,還有「許多閒雜人」。還記得法老一開始就是害怕以色列人會「聯合我們的仇敵攻擊我們,離開這地去了。」(1:10) 才會苦苦的對待以色列人,如今以色列人沒有主動的聯合法老的仇敵,反倒是原本是埃及盟友的「閒雜人」,看見法老一敗塗地,看風駛𢃇,隨著以色列人離去了。
要知道當時社會多有遊牧民族,像埃及一般的洋洋大國,定有許多外族人在那裡寄居。他們在法老政權中並沒有既得利益,看風駛𢃇實屬正常。同樣的當以色列強大起來,成為獨立國家以後,她也一樣要學習處理這些「外國勢力」。
所以不要以為以色列是一個「純種」的民族。要知道外邦人在以色列國中的角色,可以看聖經的例子。記得大衛王犯罪,搶了麾下大將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,這烏利亞是赫人 (Hittite),同時拔示巴也可能是外邦人。可見外邦人居朝中高位也是可能的。
換一個正面和平民的例子,路得是摩押人,更是不祥的寡婦,她在猶大地也可找到幸福。路得是耶穌的祖先,可見上帝也不看重純正的血脈。
回到出埃及記,摩西自己在埃及王宫中長大,又流落到了米甸,他妻子也是米甸祭司的女兒。他的國際視野可以說是傲視同儕。相比法老王,只知道鐵腕壓制,難怪他對以色列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心存猜忌。他對外國人的猜忌最後更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 (self fulfilling prophecy)。他害怕發生的叛逆,結果因為他的猜忌而真的發生了。
我們現在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。每個國家都必需具備國際視野,也要懂得怎樣維繫國內不同種族、文化和背景的人。要知道寄居的外國人隨時可以選擇離開,甚至是倒戈相向,因為他們並沒有道德義務(moral obligation) 向本國政府效忠。
那麼為政者怎樣可以維繫各色人種呢?答案是:要有鮮明的「核心價值」。外地人如果明瞭本地的核心價值,就可以在社會中找到定位,融入本地社會,為社會作貢獻。相反如果核心價值受到侵蝕,外地人自然便會有離異之心。即或是本地人,看見核心價值被破壞,也會心存異志,可況是可以隨時離開的外人呢?
回到出埃及記,他們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呢?且看12:48-49:
48 若有外人寄居在你們中間,願向耶和華守逾越節,他所有的男子務要受割禮,然後才容他前來遵守,他也就像本地人一樣。但未受割禮的,都不可吃這羊羔。 49 本地人和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同歸一例。
很明顯的,他們的核心價值是對耶和華神的敬拜。願意敬拜耶和華的,無論是本地人或是外人,只要守割禮,願向耶和華守逾越節,就必會一視同仁,作為外邦人也可以享受神對以色列的祝福。相比於只有「核心權力」而沒有「核心價值」的法老,難怪「許多閒雜人」會樂意的跟著他們出埃及去了。
以上的話,不單是為政者需要明白,教會也要好好的反省。健康成長,以基督為核心的教會,很自然是會吸引各式人等。正如在芥菜種的比喻中的芥菜種長起來成了樹,天上的飛鳥就會來宿在它的枝上。(太13:32) 相反如果貴教會是純正的「清一色」,沒有不一樣的人,沒有相對的意見,那你們的核心價值還是建立在主耶穌的福音上嗎?